消费日报网讯
(记者)徽商银行原董事长一审判了。
据安徽纪检监察网消息,5月24日,徽商银行原董事长李宏鸣,因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被判有期徒刑14年6个月,并被罚金人民币400万元。据了解,自徽商银行重组以来共有5任董事长,目前已有3位董事长“落马”。与此同时,因信贷违规,徽商银行近年已收到多个罚单。
受贿9085万元获刑14年6个月
5月24日,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委员、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李宏鸣案作出一审宣判,以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400万元;对其受贿所得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不足部分继续追缴。
法院审理查明:2007年至2016年,被告人李宏鸣在担任安徽省黄山市市长、安徽省宿州市委书记、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徽商银行”)董事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9085万元,其中8580万元未实际取得。李宏鸣担任徽商银行董事长期间,在为企业发放贷款、续贷、重组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滥用职权,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宏鸣的行为构成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李宏鸣受贿数额特别巨大,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情节特别严重,均应依法惩处,并数罪并罚。鉴于李宏鸣部分受贿系犯罪未遂,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主动交代组织尚未掌握的大部分同种犯罪事实,主动退赃,依法可以对其从轻处罚。其自愿认罪认罚,依法可以从宽处理。李宏鸣的违法所得,依法应予追缴。法庭遂作出上述判决。
宣判后,李宏鸣当庭未明确表示是否上诉。
据了解,李宏鸣,1957年9月出生,河北巨鹿人,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职业生涯始于高校团委书记,后转入省委省政府工作多年。2003年9月,任黄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主任;2008年2月,任宿州市委书记;2009年2月,任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13年6月,任徽商银行党委书记;2013年7月,任徽商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2017年12月辞任徽商银行董事长。
2018年1月-2020年11月,出任安徽省人大常委、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2020年11月李宏鸣向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提出辞职请求并获接受。2022年11月,已经退休的李宏鸣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安徽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徽商银行已有三任董事长落马
徽商银行成立于1997年4月,2005年11月30日更名为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徽商银行合并了合肥、芜湖、安庆等6家城商行及六安、铜陵、淮南、阜阳等7家城市信用社,成为全国首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联合重组设立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2013年11月12日,徽商银行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据了解,徽商银行自2005年重组后至今,共经历过5任董事长,分别是戴荷娣、王晓昕、李宏鸣、吴学民、严琛。值得关注的是,李宏鸣并非徽商银行首位“落马”的董事长,除了他,戴荷娣、吴学民两任董事长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戴荷娣作为徽商银行首任董事长,在退休八年后,于2021年11月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安徽省纪委监委立案审查调查,并最终因涉嫌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12年。紧随其后的是,第四任董事长吴学民,于2022年3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近年来,除多位董事长相继落马外,徽商银行近期因信贷违规问题多次被罚。
公开信息显示:5月7日,徽商银行阜阳市分行因贷款资金检测不到位被罚95万元;4月25日,徽商银行含山支行因违规发放固定资产贷款被罚64万元;4月25日,徽商银行马鞍山当涂支行因违规发放固定资产贷款被罚36万元;4月15日,徽商银行黄山市分行因违规发放项目贷款被给予罚150万元;4月2日,徽商银行泗县支行因以贷转存被罚50万元;2023年12月15日,徽商银行深圳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尽职,信贷资金流入限制性领域等问题被罚130万元;2023年12月29日,徽商银行南京分行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等问题被罚350.1万元等。
此外,据徽商银行的最新财报,2023年,徽商银行营收为363.65亿元,同比增长0.37%,净利润为149.91亿元,同比增长9.56%。
记者注意到,2023年,徽商银行营收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徽商银行的营收分别为322.9亿元、355.14亿元、362.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63%、9.98%、2.02%。
资产质量方面,徽商银行2023年整体不良率实现“双降”,不良贷款余额为110.22亿元,同比下降2.98%,不良贷款率1.26%,同比降低23个基点。从不良贷款的具体分布来看,徽商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13%,同比上升了23个基点。此外,徽商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规模在2023年达25.41亿元,同比上涨128.5%。同时,房地产业不良率也飙升至7.33%,相比2022年的4.01%,几近翻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ooow.com//finance/703.html